人民日报驻加拿大记者 李学江
在旅游部长拉姆齐(Ramsay)和旅游办主任布赖恩(Brain)的推荐下,记者同“黄刀旅游”取得了联系,女主人安吉拉约记者晚上一道去体验印第安人生活并观赏极光。
“黄刀旅游”提供的活动项目确是丰富多彩。安吉拉告诉记者,仅冬季就有雪地摩托、两栖装甲越野、狗拉雪橇、冰洞垂钓、印第安传统生活体验等多个项目,游客来此绝对不会感到寂寞无聊。一天下午记者随罗先生的“黄刀旅游”客车送几位来自多伦多的洋游客前往远郊的度假别墅。车在茫无人烟的林海雪原中行驶了约一个小时后,在一辆等在林间的瑞典造履带式水陆两栖装甲车前停下来。这种装甲车可夏涉河湖,冬碾冰雪,看起来威风十足。安吉拉告诉记者,有一些客人会要求在深山老林中住上两、三个晚上,在那里体验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学习在冰湖上钻洞垂钓,也可以享受狗拉雪橇的乐趣,更可以驾驶雪地摩托在雪原上享受那风驰电掣的疯狂。而晚上则可坐在印第安帐蓬里的篝火旁,品味印第安人的烤鱼烤肉,等待观赏绚丽多彩的北极光。看着那几位游客兴奋地在装甲车前摄影留念后登上装甲车轰隆隆远去,记者极为羡慕,遗憾的是记者因时间所限,无缘乘车前往,只有望车兴叹了。
为不让记者遗憾地离去,罗尹婷带着记者同香港来的一家三口到远郊去乘坐狗拉雪橇。狗场上数十只狗分别拴在链子上,围着正四方形的狗窝转个不停,吠叫不止。我们四个两人一组,分乘两只雪橇:一人在前面靠坐在船形的雪橇中,另一个则立在雪橇后面。在印第安教练指导后立者如何掌握方向与控制速度后,两只雪橇便奔向了莽莽雪原。每4条狗拉一支雪橇,它们在雪地上四蹄翻飞,无需鞭打和吆喝,便自行奋力前奔。这些阿拉斯加狗似专为奔跑而生,停下来时就吠叫不止,可一跑起来竟然一声不响了(见图)。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看着眼前的无边雪景,确是一件赏心乐事。
是晚9时许,记者又随着香港、马来西亚的十来位游客,乘坐罗先生开的“黄刀旅游”客车前往一处名叫戴塔的印第安村庄。其实首府耶洛奈夫位于北美最深的大奴湖(最深处达2200英尺)的一角,所以一出城来客车就开上了湖面,在冰路上行驶了约半小时即到达了对岸的印第安小渔村,印第安人驾驶的机动船形雪橇早已候在那里。我们12人分三组坐了上去,看着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在雪原上飞驰,感受着空阔而神密的北极之夜。
不久我们就到了一处木屋,一进屋门,我们就看到,在一处木柴烧得正旺的火炉上方,吊着一排排齐整的粉红色的三文鱼排。主人鲍比告诉大家,这都是他们冰钓捕到的鱼,正在制作鱼干。而炉前地上则躺着一大一小两条冰鱼,正在化冻,大的约有一米长短。条桌上摆放着印第安人手工自制的生活用品,有海狸皮靴子、鹿皮手套和狐帽子等等,靴边帽边处皮毛翻在边缘形成美丽的花纹,漂亮得像是工艺品,拭戴一下,果然很暖,令你不能不佩服印第安人在同北极酷寒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审美。
鲍比告诉我们,在西北地区4万余人口中,有半数是土著居民,他们说着11种不同的印第安方言,同为本地区的官方语言。我们在墙上看到,各种动植物标本下面都标注着当地的印第安语名称。鲍比说,这都是印第安儿童在上课时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习并继承印第安的语言文化与传统习俗。所以,这里不仅仅接待游客,同时也向孩子们传授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生存技能。
接着,鲍比为我们讲解印第安人如何捕鱼,如何做鱼干。他亲自操刀,现场表演,然后带我们来到屋外的印第安帐蓬中,用木柴生起篝火,将鲜鱼片放到火上方的铁丝架上。鱼片在火苗上冒着油,滋滋作响,不久便飘出了鱼香味。约一小时许,鱼片的一面被烤成了焦糊色,鲍比就说,好了,可以吃了。我们剥去那层焦黑的鱼皮,试着品尝,这没油没盐的烤鱼果然也很好吃。
这时,已时近夜半,突然有人喊“极光出现了!”我们立即穿上羽绒服,拿起相机跑出帐蓬,抬头一看都不由得“呀”的一声惊叫—只见两三条淡绿色的极光带如纱巾一般高悬于深邃无垠的墨兰色夜空中:它们慢慢地舒展,徐徐地飘动,如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高空舞动彩绸。而极光下摆那尤为艳丽的色彩有时会像有疾风吹过麦浪一般霎那间从一端传向另一端,引得游客一阵阵惊叫。同来的香港游客说:“真的是好美好美呀,这趟黄刀没有白来!”。那位日本新娘则更是又叫又跳,搂住新郎官的脖子说,“明年我还要再来!”
安吉拉向我解释说:日本人对极光十分着迷,他们认为看到极光会带来终生幸运,所以前来此看极光的以日本人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