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燕滨
我的一篇回忆小时候北京的文章提到海淀中关村那个地方,有个读者朋友希望我写写关于中关村的回忆。我当时的反应是那可不好写,因为我平淡无奇,跟母校那么大的光环不相配,有什么能给别人带来震撼的东西呢。这些天,促使我回忆并且动笔去记录的原因是我觉得,每个在那里生活过的人,在某个特定时代,都是构成当时那片风景的组成部分;每一段或平平常常或轰轰烈烈的岁月都有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即使平静如水的生活外表看不出波澜,每个人内心也会有各自的斑斓。那些经历过的烦恼、迷茫、欢乐、感动,即使飘在风里没留下痕迹,也一定永远地存在于个人的记忆里。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都几乎只有一个心情:留恋。而走出那个校门多年以后,我们都会像想念故乡,想念父母那样想念那个地方,因为那是我们的母校,是伴我们度过最最美好年华的地方。
我的大学,只是成千上万个中国大学里的一个。她的特殊不光是因为她地处首都北京,有美丽如画的校园风景,有数不清的良师和很高的学术声望,还因为她有传说中的光荣,她引领过文化的风骚,记录过国家的风雨,所以天南海北的人都希望能到这里来,来这里领略沉淀的过往,体会风流的今朝,这里就越发成为竞争成功者的聚集地。一样的幸运儿,一样置身于在亮丽的蓝天下,一样的灿烂的照人的青春,有的人由此展开铺满鲜花的前程,有的人收获了世上无双的爱情。不管走出校门后命运如何,不管有没有在母校的历史上刻下名字,我们都曾经以母校为自豪,我们也都是构筑她的形象的一点基石。
一,大学只是下一个学习阶段而已
1984年我没有悬念的考上了希望去的大学和专业。我的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给过我学习上的帮助和建议。从一年级开始在学习上不达完美不罢休的性格和态度让父母从不担心我会不努力,他们总是要担心我太上心了会认真到极致,太用功了会变成书呆子不懂人情不懂社会。他们心疼我怕我太受苦,可他们忘了我玩起来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怎么正规的念过书,总觉得读书会是更苦的事。他们凭借着个人形象、能力,和人格方面的魅力,在那个时代的周围环境中也能够生存并且还比较如鱼得水,所以没有意识到读书以及上大学对孩子将来成长的重大意义。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对前程这件事也是懵懵懂懂,只觉得应该按别人搭好的梯子走上去便是。出生在北京还是幸运的,但我住的不是知识分子扎堆的海淀,而是居民较混杂的老东城。我对那条小街和儿时的种种有着深切的怀恋,也期待什么时候能够找到那些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玩伴,但我知道,除了一个女孩和我上了同一所高中和大学外,其他孩子都没有我这样幸运,他们没能去中关村那个人人向往的地方读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机会踏入正式的大学校门。
高三毕业了,记得父母在高考期间能给的帮助就是早起做两个荷包蛋给我,似乎想叮嘱我些事情又不知说什么。其实每天早起都是父母做好饭我去上学的,鸡蛋也没什么特殊,只是父母那片心我是永远懂得的。我上哪个大学当时没有二选,专业是班上一个早熟的女生建议的。那个夏天,没有焦急的等待,没有激动的憧憬,一个平平常常的暑假,当上一段提到的女孩到我家激动地告诉我我的成绩,我也没有觉得大学的门要为我敞开了怎么怎么样。后来拿到录取通知书,才意识到真是一个新的阶段要开始了。父母为我买了一个红皮箱,我知道我要过集体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