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笑言
万神殿(Pantheon)
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的万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万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须供奉罗马全部的神。
公元608年它被献给教会作为圣母的祭堂,是罗马时代独创的建筑物中保存最好的。正面的16根圆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殿堂内部比例协调,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个穹顶曾经在一千多年间保持世界最高纪录,表现出古罗马建筑师们深奥的建筑知识和精妙的计算方法。万神殿还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神殿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高7米,宽且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由于拱门分担了整体的重量,整个殿堂内没有一根柱子。圆形屋顶上开有直径为9米的天窗,从这里透进来的光线照射在马赛克的地板上,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又有计时的实用功能。尽管有一种传说,说当时没有电力,殿内点燃的千百根蜡烛造成的热空气会从穹顶天窗流出,从而将雨水蒸发,但实际上下雨时雨水会通过穹顶落到地面,所以殿内的大理石地面设有22个隐蔽的排水孔。
万神殿为开放的景点,不收门票,游人可以随意进出。但殿内过于喧哗时,工作人员会用各种不同语言提醒游客保持安静。
被内墙围着的曾经是祭祀诸神的圣殿,后来成为拉斐尔、埃曼纽尔二世及温贝尔特一世等人的陵墓。殿内左侧靠前处是放置在墙内的著名意大利画家、建筑师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的石棺墓。石棺洞穴的上方是一尊圣母玛利亚怀抱孩子的雕像。拉斐尔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绘画风格以“秀美”著称,画作中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艺术成就为意大利带来极大的荣耀。
殿前的广场非常狭小,周围的民居建筑与万神殿相隔极近,一点也不相匹配,我们去的时候,周边一座楼正蒙着帆布维修,因此门前的方尖塔可供拍照的角度也很有限。
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
顺着周围狭窄的街巷继续向西北方向走,街道窄到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车内的人只要伸出手去,就可以触摸到街边的墙壁。难怪罗马的街道到处都是袖珍的Smart车以及各种微型车辆。就连停在纳沃纳广场的警车也是袖珍的。
纳沃纳广场也是开放式广场,空间很大,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广场上有三组白色雕像喷泉在灿烂的阳光下夺人眼目,分别是“海神喷泉”、“四河喷泉”和“摩尔人的喷泉”。中间的“四河喷泉”是贝尼尼的作品,代表世界的四大河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拉布拉多河的四座雕像环绕着方尖碑。贝尼尼和设计了喷泉前面的圣安尼斯教堂的波罗米尼两个人都是当时非常活跃的巴洛克派的主要人物,但两人关系很糟糕。据说有这样一段轶事,贝尼尼在设计喷泉时说:“简直不忍目睹的教堂”,并将尼罗河的头用布裹起来;又说,“教堂如果倒了就麻烦了”,所以将拉布拉多河的手朝着教堂方向伸出去。广场周围的房子都很古老,大多是石料建造,这里号称是罗马最漂亮的巴洛克广场。
广场上聚集了很多街头艺术家,卖街景油画的,现场给人画像的比比皆是。还有身穿金色连身长袍一动不动打扮成埃及长老雕像的行为艺术家,也有身穿印度传统服装的二人静止造型,一人盘腿坐在地上,单手举一根鸡蛋粗细的木棍,棍子的上端也同样盘腿坐一个人,两手张开,掌心向上。两人一上一下,静静地坐着,纹丝不动。后来又在天使城堡见过同样的造型,那位更是凌空单手举着上面的人。我琢磨了半天,才猜到了其中的奥秘。
再继续向西北方向走,就来到了圣天使堡。本来我带着车用GPS,准备在需要的时候查一下地图。实际使用时,由于本身位置不在车辆行驶的道路上,GPS总是处于寻找卫星状态,虽然有行人模式,但基本不能用。反倒是我手表上的指北功能很实用,儿子已经学会利用阴影判断方向,总能在手表找出方向之前抢先说出,只有在正午时分阴影不好判断,手表可以赢他。意大利语的街名很难记,而罗马城不大,街道又四通八达,所以我们干脆就按照地图,朝指定的方向走,从没出过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