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荣绘画教室:613-796-0688
2015年11月20日,我有幸代表加拿大华人参加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2015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书画)培训班,陈志平是我们的老师,他告诉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陈老师用他那风趣幽默的语言、层层深入的讲解,展示了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心静,坚持,钻研,这是陈老师令我非常敬佩的品质。陈老师用2个多小时的讲座,向我们呈现了当今书法学习的状况、书法学习的一些知识以及他个人的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对书法临帖与众不同的看法,令我对自己的书法学习有了重新的思考。书法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弘扬祖国传统艺术、开展书法欣赏和教学活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志平,湖北鄂州人,美术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应邀在日本京都花园大学访学一年。
1、才胆识力
清人叶燮论诗,强调“才胆识力”。其实书法也是这样。所谓“才”,是指创作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所谓“胆”,是指作者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识”,是指作者区别于常人的对于艺术的辨别和鉴赏能力。所谓“力”,是指作者的功力和笔力,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2、白云喻书
古人论书,多得之于天上之云。喻点画则曰“阵云”,喻墨色则曰“烟云”;喻迅疾则曰“行云”,喻滞缓则曰“凝云”;喻萧散则曰“孤云”,喻迟重则曰“崩云”;喻纸上之形曰黑云翻墨,喻意中之象曰白云出岫。以云喻书,多取其黑,唯深识书者,能深契白云喻书之妙。白云必是晴云。苏轼有诗“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晴云、初日勾画出一片光明景象。无独有偶,古有“云书”一体,又有“云隶”、“云篆”,其形虽渺不可知,但从“八龙云篆明光之章”可以看出,以云名书,“晴云”殆为确解!
3、书法与诗
中国的艺术自唐宋以来,表达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天地之心”一变而为“人心”,对“心性”问题的探讨成为唐宋以来的主要课题,传达心之微妙成为诗文书画的共同选择。就传达主体情思的精微程度而言,诗书画各有所宜。苏轼的说法最能代表宋人所达到的理论高度:“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苏轼看来,诗书画的排列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绘画因其有再现功能的限制,在传达人性本真的一面远没有书法来得简易;书画对比诗而言,皆属“有形”之迹,“有形则有弊”,因此,书画的传达功能也不及诗。于是,宋代以来艺术领域中两种趋势得到了强调,一是画向书靠拢,更加强调用笔,有所谓绘画书法化的倾向;其二是书画向诗靠拢,形成“笔中有诗”、“画中有诗”的倾向,“笔中有诗”与“画中有诗”一起,共同成为书画最终与诗相结合的标志。
4、学须才也
古人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其才”,吾则曰“学须才也,非才无以通其性”,辅之以志,励精而行,则成就可期焉。学有学术、学养之分,为人之学曰学术,为己之学曰学养。学术须剖判明辨,学养须肆而能醇。皆须学力,而才识在其中矣。纵观古今,为学术者众,得学养者鲜。盖前者徒涉习学,循序渐进则粲然可观;后者关乎性分,非心通识敏则难以有成。卫夫人所谓“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者,于吾心有戚戚焉。学以力而能致,才非识敏不成。才大者行乎四方,纵横天下,与国为谋,立德立功;才小者游于众艺,耽于简册,独善其身,立言传后。书法之道,其尤小者,然亦非不学而能者也。古人秉烛夜游,卧被画腹,墨池笔冢,漆板为穿,盖非悠悠之谈!
Ottawa Chinese Newspaper 《中华导报》 Canada Chin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