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为什么这套拳术取名太极拳
中华武术一向以神速勇猛、变化莫测、奔腾跳跃而称誉于世。陈王廷创编的那套拳法力主化刚为柔,技击性须强,但不易伤人。这套拳法是按照我国古代《易经》的阴阳学说而编造,由无数大小圆圈组成。举手不离圆圈,提足挥足不离圆圈。演练时动作缓慢柔和,轻灵圆活,连绵不断。强调精神与肌肉一齐放松,身体各个部位要舒展自然,用意不用力。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本用于占卜的书。它的理论核心是阴阳变化。对太极一词的解释:“太”是大的意思,“极”是无极限。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是混为一体。易有太极,极生两仪(阴和阳),两仪生四象(金、木、水、火),四象生八卦(乾、巽、兑、坎、离、艮、震、坤)。太极圈是圆的,中间有一条S形曲线。这条S形曲线奇妙地将圈内分成两条外貌相同、体积相若、好像两条正在追逐的鱼。黑色的为阴,白色的为阳。
以下这张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的依据,又称为《易图》。传说是七千年前伏羲氏所绘。那时尚未创造文字,未发明纸张,用什么方法把它记载下来,无从稽考。据史料记载,宋代人周敦颐(1017-1070年)开始使用此图来解说阴阳运动的规律。
以上这张太极图看似简单,在一个大圆圈内只有两条和睦相处、外貌相同、面积相若、颜色分黑白的阴阳鱼。其实它蕴含着很深奥的哲理。我对太极图哲理是一窍不通的。在这一个段落中的论述是抄录前贤的著作,我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有关太极图的基本知识给读者去探索研究。从上图看到有三个基本规律:
第一个基本规律是阴阳的互根性。图中黑色的鱼为阴,白色的鱼为阳。这两条鱼是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即是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第二个基本规律是阴阳的相对性。图中白色阳鱼的头部有一个黑色的眼珠;黑色阴鱼的头部有一个白色的眼珠。这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第三个基本规律是阴阳极反性。太极图的外围是一个无极限的圆圈,它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它也是阴鱼与阳鱼不能逾越出去的临界线。在圈内又有一条S形的曲线,把太极图分为两仪,即是阴阳,形成两条面积相若、外貌相同、黑白有别、互相追逐的阴鱼与阳鱼。阴鱼与阳鱼相互生成,相互克制,相互转化,表现出生生不息的气象。在太极图的外围临界线的顶部与底部各有一个中心点。顶部的中心点是白色阳鱼的头部与黑色阴鱼的尾部的重合点;底部的中心点是白色阳鱼的尾部与黑色阴鱼的头部的重合点。白色阳鱼的尾部在太极图底部,面积十分细小,沿着S形曲线上行,面积逐渐扩大,到太极图顶部的重合点与黑色阴鱼尾部相接时成为头部,到了极限。它必须沿着外围临界线向左向下行,回到底部原来的起点与黑色阴鱼的头部相接在太极图底部的重合点,回到了极限。这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