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人提起中国最早的文字,当然是甲骨文了!拥有一片甲骨那是珍稀的文物,认识甲骨文字那是大学问家。
可是您知道吗?甲骨文,我们文字的祖先,我们到晚清暮年才晓得。给它起名为《甲骨文》,也是近代的事情。就是说之前,没有《甲骨文》的概念,现代文学作品描写清朝以前的人看甲骨。那是浪漫的想象!影视的戏说,不要介意。
试想,如果在唐朝就知道甲骨文,我们的李、杜、白三大诗人会写出多少惊人的诗句,让我们欣赏。
甲骨文资格真老,它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华夏就使用的文字,记录商朝人占卜、祭奠活动的文字,到现在已经是三千多年了。由于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此被后人命名为甲骨文。
在能够识别的汉字文字中,到目前为止,甲骨文的年代最为久远。而关于甲骨文发现,也堪称是中国及世界考古史上最具传奇性的一段经历。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在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那么,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一直到1653年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发现的很多龟甲兽骨片,随着耕作就扔掉了,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废物。
第一个将甲骨文作为药材卖到中药铺的是一个叫李成的贫苦之人。他全身长满了脓疮,没有錢看病,看了病也没钱抓药,中國民間早就有用香灰止血。不知什么使他鬼使神差,把自己挖出來的甲骨研成粉末敷到身上。让他没想到,奇迹出现了:这些粉末居然吸尽了脓水,使他痊愈。由此他发现骨粉还可以用来止血化脓。
这就是药材呀!这可是一桩赚钱买卖。就把自己所拥有的甲骨以“龙骨”的名义卖到了中药铺。“甲骨文”就是通过李成之手被传到中药铺的。
当时小屯人纷纷效仿,捡这些甲骨去挣钱,他们当然不认识这些甲骨上的字,以为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纹的不好卖,刮去纹药痕,药店才要。李成们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才得钱六文。可见在当时有大量的甲骨被作为龙骨而误被药用,这种现象直到清末甲骨文被发现后才得以停止。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时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字廉生,谥文敏公),由于患了疟疾,就让人从位于宣武门外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了一服中药。王懿荣在不经意间,在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才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龙骨本身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它上面为何会刻有符号呢?这不由得激发了王懿荣的好奇心,王懿荣本身就是清朝晚期优秀的学者,有名的金石学家,也是一位考古家,具备很出色的鉴赏才能。
他仔细地观察起龙骨来,他感觉这并非普通的刻痕,而是十分像古代文字,可是刻痕的形状既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王懿荣猛然意识到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于是他就将药店中一切带有刻痕的龙骨都买了回来。后来,他又通过不同的途径搜购回了不少的龙骨,最后总计达到了1500多片。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王懿荣觉得它们应该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而非所谓的“龙骨”。通过对甲骨刻痕的辨认,他渐渐认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断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由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轰动了整个社会,并引发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的争相风购潮。
后来,人们将这段甲骨文发现的过程称作“一片甲骨惊世界”,这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具有传奇性的一段经历
遗憾的是,王懿荣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做进一步的探究。八国联军入侵,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我的感叹:如果王老先人能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活下来,一心专研甲骨,说不定我们今天对甲骨的会有更广认识和了解!
王懿荣保存的甲骨大多数都转给了他的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后来刘鹗又搜集到了不少甲骨,他收藏的甲骨总数达到了5000余片。1903年,刘鹗首次将这些甲骨文字刊印成书,这就是《铁云藏龟》。没过多久,学者孙诒让以《铁云藏龟》中的甲骨资料为基础,著成《契文举例》一书,这是首部有关甲骨文研究的专著。
人们把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尊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Yanl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