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我写的,话不是我说的。这是幽默大师,著名的语言学家,优秀的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说的话语。对于林先生的辉煌很多人评说,无需我废话。我想说的是,他对子女的语言教育。
上世纪30年代中葉定居美国的林先生,与我们现在很多移民一样,孩子很小,也存在如何融入这个北美这个社会问题。用英文写作的林语堂,并不急于女儿投入英语,而是首先是以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他让女儿们从中国人的书本学起,不要忘本祖国,告诉女儿讲好中文就是一种爱国。并为女儿们的学习,亲手制定了一整套的书单。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中英文并进。所以他的孩子中学时代就能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发表文章。特别是他的二女儿在美国高中毕业时,同学们都纷纷报考美國各類大学。林太乙以优秀的中英文水平,应聘耶鲁大学中文教师一职。成功转型为中西合璧的优秀人才。
一个世纪过去,中国的强盛,国门打开。学习汉学的热潮,像一阵清风吹拂着物欲横流的世界,又像一股喷发的清泉奔流而下不可阻挡。目前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三千万,美国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炎黄子孙应以中文自豪。
记得前幾年,友人对我说,很多老美热情学习中文和学习中文书法的时候,一位native 很高兴他认识一位中国出生的朋友,后来才知道他的这位朋友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说的mandarin,更谈不上会中国书法。这位黄皮肤青年很是點羞愧,有点嗔怪父母没有强制她学习中文。在北美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
我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人被驱赶到世界各地,但是当他们生了孩子的时候,总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家在耶路撒冷。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傳承给孩子。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是人不忘自己的祖先,尊敬自己文化还是让人敬佩的。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是我们华夏子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智慧源泉。
南怀瑾先生曾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所以,请华裔的父母给孩子们学习‘母语’多留一点时间。在他们的语言学习尚未入门时,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被西方的理念占领之际,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力去学好那“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mandarin。
我们还应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加深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这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业中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中文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你的中文水平会营养着你的英文。我的大学老师就告诉我:你的中文水平是怎样,‘学成’外语就是怎样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老外们会认为林语堂用英文写的‘京华烟云’比他们看的‘红楼梦(英译本)’要好;也就是为什么鲁迅一代的人外语掌握的那么好;当然也是为什么林语堂的女儿开始用中文试着发表文章,然后用英文写小说得心应手的原因。
汉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有识人士早有文章指出,“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华人都有体会,就算把英语说得和英美人民一样的腔调,一样的顺溜,就算你已经获得某国国籍,仍然难以到得真正的认同,充其量是个Chinese Canadian/加拿大籍華人或者Chinese American/美籍華人。
人们的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华裔,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
几十年前,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演说时,英语说得远比汉语流利的他,却坚持说汉语,因为那是他的母语。令中国人自豪,令外国人尊敬。
我以上所说的话,绝没有贬低其他文化的意思,也不是说凡是在国外成长起来的华裔都要成为中文的教授。我是说,我们住在北美有这样好的英文环境,我们的后代就生长在这兒,浑然天成造就了一口地道的美语。如果能有厚重的中华文化的底蕴,无论你将来从事农、工、医、学、商,都是一个新时代中西文化的世界型人才,岂不美哉!
每当看到很多金发碧眼的年轻人说一口流利的mandarin,我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要经过怎样的艱苦地努力才能学好中文的方块字呀!
学习中华文化,我们的青年绝不能落在老外的后面。愿我们在北美的每一个華人,无论各行各业都能成为驰骋于中西文化的优秀舵手。
(一個華裔老太憋了很久的心裡話——陳延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