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是山水画中应用最多的树木之一,无论是旷野还是山巅,都生长有松树。松树还可以作为主体形象表现。画松树应先抓住三大特征:一是枝干如游龙,横向伸张;二是树的枝干有块鳞形裂纹;三是树叶退为针状。作画时先画树身,勾出树干后即圈鳞斑,圈勒要有大有小、虚实的变化,不宜过大,否则树干会显得松散。圈勒要一气呵成,以求气势的畅达。后画树枝,画枝可取用左右横势,开张舒展。通过高低、长短、曲直的变化,就能写出松树婀娜多姿的体态。然后勾勒松针,松针的组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扇形,一种是轮形。扇形为左右展开,舒展的幅度较大,表现较为自由;轮形为松针聚集在一个中心点上,形成一个“圆轮”,因为形态较为固定,所以变化受到限制,表现力没有扇形那么强。
松树生命力旺盛,在贫瘠的山崖上也能生长,这是发达的根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画好松根有助于松树神态的体现。松根要多盘曲紧扣山崖。
仔细观察真实树干的纹理,可以尝试用笔去真实的树上沿它的纹理,画画看,找找感觉,也可以找块白色的海绵,用笔轻轻先画画看,再多练习。其次,再去作品上画。
谈到画竹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先生,先生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在做下层地方官时,为官清正,县衙萧萧的竹声,使他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他对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小事都十分关切,表现了画家对百姓的深情,实在难能可贵,但终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罢官后,“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定居扬州,自食其力。郑板桥在做官以前,只画些《兰竹图》、《墨竹图》,而且这竹子是小竹子,细雨长,布局多变,有的在石头旁边,有的在树林草丛中。自从当了县官以后,他画竹子有讲究,有时画一对竹子,高矮差不多,粗细差不多,竹子总是节对节。他画的竹子与众不同。他提出画竹要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自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的意境;“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实现。他强调这三种竹是不同的,这不只是说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构思高于生活。郑板桥画的竹子有他自己的特色,不管粗细都是七个节巴,寄寓着他的人生经历,为他在潍县当上了七品芝麻官作自我写照。郑板桥被罢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这时画的竹子,都是秃头粗竹,头上没有乌纱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阐明创作理念,或抒写自己的情志,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其 一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其 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其 三
新旧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竹,千丈龙孙绕风池。
其 四
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
仍将竹作篱笆,求人不如求已。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瑞荣绘画教室电话:613-796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