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7月-9月(光绪四年)清政府授权海关发行邮票,选用“江山云龙”图案,俗称“海关大龙邮票”,简称“大龙邮票”。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史的开端,象征有着数千年邮驿通讯历史的中国,进入了现代通信新时期,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中国第一邮”之誉,被奉为稀世真品,其收藏与投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大龙邮票全套3枚,主图是清朝皇室象征的“江山云龙”。票面由直线划为九格:正中主格是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上边三格是国名大清及其英文CHINA,下边三格是阿拉伯数字面值及币名CANDARINS(关平银,又称“关平两”、“关银”、“海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属于虚银两。清朝时期,中国海关征收进出口税时,原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各地实际流通的金属银成色、重量、名称互不一致,折算困难,中外商人均感不便。为了统一标准,遂以对外贸易习惯使用的“司马平”(“平”即砝码,又称“广平”,取其一两作为关平两的标准单位。),左边格是中文面值,右边格是邮政局三字指明它是邮票。其中,一分银绿色(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挂号邮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并攫取了许多特权,包括海关。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赫德是个中国通,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他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取得同意后,1878年赫德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举荐,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Detring Gustav von1842-1913,德籍),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并北京、上海、牛庄、登州等地试办海关邮政。1878年3月,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管理海关、各使馆邮件,兼收民信),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坐落在海河岸边的老海关大楼,曾是海关的公事房,海关书信馆就设在该楼内。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就是大龙邮票。据史料记载,德璀琳原本早在书信馆开张前一年便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终因时间周期过长而作罢。无奈之中他只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税务司夏德(Friedrich Hirth,德籍,1845—1927)在上海先行印制一批邮票应急。1878年7月18日,赫德向德璀琳发出第68号公函,内称:根据你上月15日第十四号公函提出的印刷面值3分银和5分银邮票各10万枚的要求,我现在通过上海海关邮局寄上盒子一只,包好的盒子外面有造册处印章加封……内装有500张,共12500枚5分银的邮票。中国第一套邮票由此诞生。7月内,德璀琳收到首批五分银和三分银邮票,并在天津、北京发行。后来又增加了面值一分银邮票。“海关大龙”由此诞生。
虽然大龙邮票主要是在外籍人士组织下产生的,但它的授权、设计、制作、印刷及发行都是由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完成的,因此,它是名副其实的由中国政府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