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20年10月10日(1894.11.7)是慈禧太后60寿辰,此年亦为中外通商50周年。主持当时“海关邮政”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建议发行纪念邮票。由于海关邮政业务的发展,原三种面值的邮票(大、小龙均为1、3、5分银)已不能适应邮政需要,万寿票便开始采用多种面值。图案由造册处德籍职员费拉尔(R.A.de Villard)设计绘制,图案九种。小型票六枚:面值一分银(朱红)五福捧寿;二分银(绿)云龙花卉;三分银(桔黄)云龙蟠桃;四分银(玫红)云龙牡丹;五分银(桔黄)鲤鱼瑞芝;六分银(棕)云龙万年青。大型票三枚:九分银(深绿)双龙捧寿;一钱二分银(深桔黄)双龙牡丹;二钱四分银(洋红)帆船蟠桃。全套共九枚,均寓祥瑞吉庆之意。邮票采用白色含有太极图水印之薄纸印制。它是中国邮票史上的第一套纪念邮票。
依据清光绪20年7月17日(1894.8.17)赫德致葛显礼(H.Kopsch)函,以慈寿邮票原交日本镌版印制,旋以中日战争,临时改交上海石印,致未能于慈禧寿辰发行。绵嘉义(华邮纪要)谓其发行日期为清光绪20年10月19日(1894.11.16),在现存古票中有慈寿九枚全套销印票,其日期为1894年11月19日。
这套邮票共有三种版别:公元1894年初版;公元1897年再版,此版专为大清“国家邮政”加盖而印,其原票未正式发行;公元1897年改版,又称为穆麟德版(旧称“莫伦道夫”版),系根据造册处副处长德籍人士穆麟德(P.G.von Mollendorf)建议,以白色较厚之无水印纸印制五千套,专用于分赠清廷王公大臣及各国使节等。此举开启了以国家邮票作为国家级礼品的先河。
在原票之中除了试模、试色样票非常珍贵之外,万寿票中缝漏齿票以及万寿票9分银对倒邮票都是其中的珍品,其中万寿9分银对倒邮票一般认为是费拉尔故意制造的变体,其在全张的左下角,并只存在于原版之中。
1897年2月20日年大清邮政成立后,为了弥补邮票的短缺和适应邮政计费单位的改变,在加盖改值小龙邮票的同时,加盖改值万寿邮票。由于“万寿”初版加盖票后仍不敷应用,1897年重印了“万寿”再版票以作加盖专用。在两次加盖中,因更换阿拉伯数码字体和调整了阿拉伯数码与汉字的间距,使加盖字体出现小字、大字两种,大字加盖又有长距、短距之分。由于加盖时的疏忽,又出现了覆盖和倒盖的错体票。“万寿”加盖改值票因加盖字体大小、距离长短、版式变化而错综复杂。在加盖版式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万寿初版小字改值邮票和万寿大字长距改值邮票。而在这两种加盖改值邮票中出现了许多变体,而又以下列的变体最为着名,它们都是存世稀少的珍品:
1、“万寿票”初版和再版大字长距3角票及“万寿”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
2、“万寿票”初版大字短距2分票,俗称“翡翠娘”,是万寿邮票中最着名的变异;
3、“万寿四复八倒票”:
四复(覆盖,即重复加盖)
(1)“万寿”初版3分银(橘黄)加盖小字“暂作洋银半分”;
(2)“万寿”初版2分银(绿)加盖小字“暂作洋银贰分”;
(3)“万寿”初版4分银(玫红)加盖小字“暂作洋银肆分”;
(4)“万寿”初版9分银(暗绿)加盖小字“暂作洋银壹角”。
八倒(倒盖,即加盖方向与原票图案相反)
(1)“万寿”初版1分银(红)加盖小字“暂作洋银壹分”;
(2)“万寿”初版2分银(绿)加盖小字“暂作洋银贰分”;
(3)“万寿”初版9分银(暗绿)加盖小字“暂作洋银壹角”;
(4)“万寿”初版3分银(橘黄)加盖大字长距“暂作洋银半分”;
(5)“万寿”初版 3分银(橘黄)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半分”;
(6)“万寿”初版2分银(黄绿)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贰分”;
(7)“万寿”再版4分银(澹玫红)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肆分”;
(8)“万寿”再版9分银(翠绿)加盖短距“暂作洋银壹角”。
万寿邮票系列(也称慈禧寿辰纪念邮票)及其加盖改值邮票,作为中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繁多的版别以及加盖改值后的复杂版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甚至还常有新的变异发现,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集邮人为之倾心研究,一任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