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燕滨
二、平静也是一种校园生活
初入校园值得让我铭记的是,刚刚上了半个星期的课,我姐姐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而且她不知怎么在我们搬教科书的某个库房找到了我。父母在惦记我,姐姐看到我的生活状况他们也就放心了。后来有个周末我决定在学校跟同学们玩,就没有回家,也没有给父亲单位打电话,结果我母亲来学校找我了。她是个很少上那么远地方的人,却一个人坐了一个小时的车到学校来看我,还在分布不规则的楼群里找到了31楼。我当时未必很深的体会母亲那份牵挂。我长大了,父母好像反而关心我更多,他们似乎很自然的要去弥补因为各种条件的原因导致的我小时候他们对我的疼爱的缺失。这是后来母亲对我讲的,说父亲总是觉得以前他们对我关爱不够。小时候顽皮成那样的我到了大学也开始变作淑女态,一个在别人眼里老实的,内向的普通北京女孩就这样丑小鸭一样混迹在天之骄子堆里。
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提起母校总是自豪,别人羡慕的眼光和话题似乎成了我们时不时有的一点生活点缀,很多人还会专门寻到那里只为看一看,而我父亲只是入学送我,毕业接我来过两次,母亲和姐姐,她们都只到过我的大学一次,他们甚至没有在校园里面转一转。他们去那里只是为了我,那里的其他的一切,对他们来讲都不意味着什么。
我现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十八九岁的从外地来的同学们一定是羡慕过我的。他们一样是头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且是跑到一个很远的城市来了,有的甚至是坐了几天几夜火车来的。他们不能够在周末回家,想家了也只能写信,那时连电话都不方便。有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来北京,听说有个孩子到了北京因为马上去看天安门而弄丢了行李,那个激动劲我们在北京长大的是不能体会的。每到假期,看着外地学生要整行李回家了,我还满羡慕的,心想我要是能有个外地男朋友就好了,就可以跟着去他的家看看。
外地来的孩子到了一个新地方总是很快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而北京的孩子来的时候什么样,过了一年二年还是那个样子,也说不清是为什么,但好像是很自然的。北京孩子他们没有老乡可找,也没有周末时光需要在学校消磨,所以,北京学生在校的活跃程度我看不如外地的。现在说起来,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错过,是美好校园时光错过就不再来的遗憾。但在当时,我还是要回家去吃母亲做的饭,毕竟父母也是想我的,毕竟校园还是较封闭的,大部分周末时光想来还是有些冷清的。有个同学某个假期没有回老家,她还来我家住过,现在想想为什么不经常邀请同学周末来我家呢,我的父母是多么好客的人。周末在校园有孤寂的一面,但某种意义上说那也许更能充分沐浴校园和学校所能给予的一切。前不久去美国看望老同学,她说周末有着很能发生艳遇的气氛。即使你不是倾国倾城,也称不上如花似玉,也没有舞姿翩翩,即使你不去周末的郊游,也不跟老乡一醉方休,哪怕你没事就在湖边走走坐坐,也会因为那一湖碧水带来的浪漫发生什么的。她给我看一次郊游的照片,我惊呼“怎么没叫上我”,她说“我们周末去的呀”。那时郊游条件不好,要舍得脏什么的才行,在当时我也未必要跟去的,就是那样。
我有时也想象我能重回那个时代那个校园,不为那不知有没有结果的艳遇,就为有机会跟我那些可爱的,心灵没有牵绊的处于青葱年华的同学们结伴在湖岸和湖边小山坡逍遥,有机会无拘无束敞开心扉,并且能够走出校园,踏遍蓝天下的北京,享受在那个令人奋进的时代在那个单纯年华的所有骄傲。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