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45度的明媚仰望苍穹,嘴角的弧度悄悄上扬,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来细碎的光斑,牵在手中的是线,飞在空中的是风筝。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命运连在一起,以恩典与救赎勾勒生命圆满循环的功力展露无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爱恨纠葛,扣人心弦,荡气回肠,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令人不忍揭露。
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还有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如影随形。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而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由于两人都自小没有母亲,甚至还由同一个奶妈哺乳。他们跨越了社会的、种族的、宗教的隔阂,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但是,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也同时阻碍他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
童年的时光天真烂漫,友谊的小船稳稳前行。他俩一起放风筝、追风筝。然而也正是追风筝,成了阿米尔和哈桑心口永远的痛。
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在比赛中将对手全部打败,成为最后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风筝的主人。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他承诺阿米尔要追到:“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哈桑去追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时,为保住风筝却受了羞辱。在一旁的阿米尔发现后却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没有挺身而出。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他想办法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与钱,逼走了哈桑。
当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结婚,埋葬相依为命的父亲,成为崭露头角的作家。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这里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自己的家也已经成为一片废墟。阿米尔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一点心力,可得到的却是哈桑的死讯。同时他也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他从病重的拉辛汗嘴里得知,哈桑其实不是管家的亲生儿子,哈桑是自己的父亲和管家老婆所生,也就是说,哈桑其实是自己的兄弟,被从恤孤院买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索拉博。阿米尔费尽周折,救回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阿米尔和哈桑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自觉地笑起来……
总是有那么一只风筝,一个人放着,另一个去追,而这两个人的命运却是紧紧相连,难分难弃。人生是一段浓缩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这只风筝,是目标,是理想,是信念,让我们始终牵挂,并且奋力地向着高远的方向翱翔。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甚至带着些许苦涩与酸楚。但是,当我掩卷沉思,不禁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不愧是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恢弘文学作品,深深地打动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的心。
作者简介:
王文咏,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高研班成员,出版作品集《剪一段时光》及多部合集。
Ottawa Chinese Newspaper 《中华导报》 Canada Chin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