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画友郑秀英女士咨询她在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的电话,极为感动。一个89岁的老人,仍未放弃自己的学习。读书、写诗、画画,读书不但要背还要求“甚解”,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追求有质量的人生,能不让人动容吗?联想到“日健活动中心”绘画班的老大哥朱炯湘先生88岁才执笔学画,两年中笔耕不止,已为他所在教会捐献了若干幅花鸟画。在他90岁生日的庆祝聚会时,每张茶几、餐桌上,不仅有糕点、果品、菜肴,还有一幅幅他自画的梅花、紫藤、虾、鸟等中国画。这些画作既让人看到寿星身心健康、情趣高雅,还让人感受到他永葆青春的自华气质。班上的李鸿举先生早年从事写作、书法,家中摆放最多的是他的诗词佳作,简朴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83岁高龄的他又步入绘画班,从头学画。这个班还有张崇文先生、麦时清先生、来自加拿大的吉博女士以及“文化中心”绘画班的白菊珍女士,他们均是80岁以上但仍拥有青春年华志趣和情怀的年长者,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是“花鸟山川芳草绿,梅兰松竹杜鹃红”。当然,两个班的40余位画友绝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了,他们都是在科技、金融、医疗、教育诸方面自由穿行的佼佼者,但他们都不满足于过去成功的光环,而是在新艺术领域中作新的耕耘、探索、创造。他们读书、写字、画画、写诗,让艺术文化进一步激发自己高尚的感情、高雅的情操、丰富的精神,在书香的氛围中朝迎旭日,夕送晚霞,谁说他们的青春已逝?
当然,也有的老年朋友退休后学习意识异常薄弱,觉得既没有考试的需求,也没了职场考核的压力,学习已无用。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确实“学已无用”。其实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构建生存的框架。对于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灵滋润和生活享受。比如我吧,学习是我的一剂良药,我知识不够丰富,灵魂不够强大,又时有情绪化,更易老来悲秋。常想起吴文英词中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年事梦中休”。好在我有一点读写画的爱好,诗人顾城说“古诗文字简洁,如玉如天”、“诗如禅,如顿悟”,他说得非常深刻、精妙。每当我读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会觉得风动云散,黑暗退隐,万象万物明媚自如。我面对中国悠远的诗境,似乎更贴近了大自然的万壑水声,贴近了生活的多姿多态,并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特质,那就是它孕育于山水之中。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伴着水,水依恋着山。有了山的高大奇险,才显示了水的深厚、包容。山山水水,潮起潮落。在沧海桑田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才产生了山水诗、山水画。我们如果能领略厚重的文化传统,能敬畏山川的秀美,能珍惜大自然的给予和祖祖辈辈辛勤的创建,并拿起笔来或写或画,重现鬼斧神功,雄伟浑厚的高山,气势磅礴、飞珠溅玉的瀑布,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让它在素纸上四季长青,岂不是我们生命中新的努力、新的乐趣吗?虽然我们的才能尚不足以显示中国文化的积淀,但至少表明我们是一个痴心的文化追随者,人绝不能只关注金钱而远离文化。
当然读书读报更不可或缺,好的报纸是一本百科全书,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更广阔的包容度,从而带来更丰富的愉悦方式、更平和的生活氛围。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流年似水,青春不再,但是青春的逝去,不是用年龄来衡量的,而是从我们是否用枯燥的目光来看世界,丧失了观察、欣赏、探索的情趣来判断的。望朋友们忘记年华的流逝,用学习来永葆不消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