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字邮票,是专门供给淮南区《新路东》报社记者、通讯员寄发稿件使用的邮票,是1943年淮南交通总站发行的,属于“邮资总付”性质的邮票。图案是内有面值数字“20”(分)的五角星,四周有放射的光芒,红色。五角星的上面是拼音文字“XUAI NAN”。五角星的中间加盖黑色二号宋体“稿”字,石版,报纸,无齿孔。图幅为18毫米×18毫米,《新路东》报社印制。因当时处于战争年代,环境艰苦,缺少纸张,邮票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报纸的背面印制的。
此票存世不足20枚,无论新票还是旧票,都是“区票”中的罕见品,尤其是“稿”字四方连邮票存世只有一件,是中国解放区邮票中最著名的珍罕品,被集邮家们誉为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邮票,现已列入世界珍邮之林。
“稿”字邮票形式上似新邮发行,实质上为原票(五角星图邮票)再版加盖。虽然用途改变,由“私”邮改为“公”邮—供记者和通讯员在淮南向报社投稿专用;表示邮政资费的形式改变,由面值“20”分改为“稿”字标志免资—免资并非无资,只是邮资被邮政当局特许免去,邮资为“0”,一种邮资的特殊形式,但是五角星图邮票改制后的“稿”字邮票,邮资凭证属性依然没有改变。
“稿”字四方连的收藏者沈曾华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集邮家。他与“稿”字邮票相伴一生,书写下一段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1943年,沈曾华被派遣到中共盱(眙)嘉 (山) 县委任秘书兼青抗会长,其间他结识了做宣传工作的农民作家周世民。周世民积极向《新路东》投稿,成了报社的通讯员。当时在淮南,记者和通讯员向报社投稿时贴的都是“稿”字专用邮票。相处久了,俩人很有感情。一天,沈曾华调到江淮大学工作,要走了,周世民便将一个全新的“稿”字四方连邮票送给了他。老沈十分感激,从此将邮票夹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一直伴随着自己南征北战长达半个多世纪。
由于“稿”字邮票用纸独特,是用新华社的电报电码纸的背面印制的,使其成了“稿”字邮票的特殊标记。这种邮票流传下来的极少,可谓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珍品。而以四方连保存下来的并有文字电报记号的更为罕见,是存世仅有的一件。
1947年5月,新四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王牌师,蒋介石随即命令范汉杰指挥四个军向胶东半岛推进,企图把新四军赶到大海里去。一天下午,沈曾华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轻装突围的命令,每个人只准带一支枪、一个干粮袋、一个背包。当时,他将其余的东西都减掉了,唯独这张“稿”字四方连邮票没舍得扔。他将它放进贴身的小本子里,带着它三个晚上跑了300多里路,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新中国成立后,沈曾华在北京工作,任机械工业部生产调度局局长;周世民在合肥任安徽省广播事业局局长,两位战友互相寻找了37年也未如愿。“文革”期间,许多邮票珍品都遭到了灭顶之灾,沈曾华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领导,也遭到被抄家的厄运。为确保邮票安全,他提前将其转移到北京的妹妹家中。就这样,一直到1978年他调到北京工作后,才将最心爱的邮票取了回来。
1980年9月,《集邮》杂志首次刊登了“稿”字四方连邮票,并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四军中的集邮家沈曾华》的文章,几十年的秘密才终于得以公开。周世民老人从喜欢集邮的小女儿订阅的《集邮》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喜出望外,马上通过《集邮》编辑部找到了沈曾华。两位战友重逢,轮流捧着那枚珍贵的四方连邮票,涕泪涟涟。
2005年,沈曾华老人身患癌症住进了医院,化疗期间,他决定拍卖“稿”字四方连邮票。几天后,拍卖会如期举行,“稿”字四方连邮票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笔钱,对于身患癌症的沈曾华,对于他那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该是多么重要啊!可是,沈曾华这位当年的新四军战士却做出了令当今许多人都十分吃惊的选择:将拍卖款捐献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设立沈曾华奖励基金会“一汽”自主品牌创新奖。2006年4月沈曾华病逝,享年84岁。
沈曾华的5个子女都十分理解和崇拜他们的父亲。他们知道,父亲曾在“一汽”工作过25年,多年担任副厂长,他对“一汽”太有感情了。父亲心里一直企盼着我国能有自主创新的名牌汽车,像“稿”字四方连邮票一样,走出国门,跨入世界汽车名牌之林。
“稿”字四方连现在拍卖价为1千万人民币。
Ottawa Chinese Newspaper 《中华导报》 Canada Chin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