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协会原创天地情系北京征文选编,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原文发表在北京协会论坛www.ottawabeijing.ca原创天地。)
84年秋天的时候,我扛着行李,去北京大学上学。记得先要坐336路,从苹果园坐到终点站,已经记不住名字了。再换乘无轨电车,最后坐332路,从白石桥到中关村。那时候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马路很窄,双向都是单车道。路的两边是高高的杨树。夏秋的时候,枝繁叶茂,汽车穿行其间,有乡间公路的感觉。从北京大学的南门进校,就是一条笔直的车路,路两边高大的银杏树,摇曳着金色的婀娜的叶子。人走在树荫下,我的心也随着树叶在摇动。18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古老的银杏树,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我对中关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路两旁的树。
周末的时候匆匆忙忙地坐32路回家,也无暇欣赏路两边的景致。有一天突然发现杨树的另一边正在修路,是双车道,好像已经快修好了。心中庆幸那边修路不影响这边的交通。从此以后,通往中关村的路就变得更宽广了。只是当时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周末的下午,跟一个舍友一起逛街,街边多了一个新的招牌,上面写着“四季青超级市场”。以前听说过这个词儿,只是没见过。推门走进去,干干净净的玻璃柜台,安安静静的几个服务员,寥寥无几的菜和肉制品整整齐齐地摆在玻璃柜子里或玻璃架子上。几个服务员上下打量我们两个仅有的顾客,就像打量两个冒然闯入别人家的小孩。我们谨慎地沿着柜台转了一圈,赶快撤退了。我还是喜欢搭个大棚子、四面透风的菜场和随意摆放在地上或木架子上的一堆一堆的菜,太亲切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进过那个超市,也忘了这件事了。一天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发现“四季青超级市场”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四通电子”的牌子。里边还是那些玻璃柜和玻璃架子,只是柜子里的东西变成了电子元件。再然后,中关村悄然出现了各种小公司,街对面也盖起了新的四通大厦。
88年新年过后,我们这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边如火如荼地写毕业论文,一边紧锣密鼓地找工作。我的意思是我在如火如荼地写论文,我的同学们在紧锣密鼓地找工作。我那时还懵懵懂懂,没有意识到工作还得自己找,以为包分配完全不需要自己活动。那时候国营单位,国家机关已经不时髦了,去高科技公司才是最时尚的选择。我这时才突然发现,四通已经是中关村最牛的公司了,它成了我的很多同学找工作的首选。当然了,还有抱负更大的同学,估计王志东(以后的新浪创始人)已经想着怎么开发自己的产品了。
我觉得上帝对我很眷顾了,前面的路都已经给我安排好了。那天做了一天的实验,匆匆吃完晚饭回到宿舍,有几个老师在跟室友谈话。原来是北大新技术公司的领导来我们宿舍招人来了。当时北大新技术公司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优势在于背靠北大这棵大树,而且公司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北大老师或北大毕业的学生,给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女生极大的安全感。公司的弱点是还没有明确的产品和定位。公司的老总们很厉害,给我们画了一张巨大的饼,让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很憧憬,我们电子专业一半的女生加入了北大新技术公司。后来,这个北大新技术公司变成了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我也就变成了方正的元老。
很多年以后,在多伦多碰见了一个四通的元老,他告诉我四通最初是中科院通讯所和四季青乡合办的,所以才取名叫“四通”。我们心中这么高大尚的名字,最初的含义原来那么简单。年轻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个时候公社可以办企业,叫:社办企业。四通最初也是一个社办企业(我们北大新技术公司属于校办企业) 。
午夜梦回,北京、中关村的记忆,常常萦绕于心。我的青春与梦想都跟它紧紧相连。
Ottawa Chinese Newspaper 《中华导报》 Canada Chin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