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西醫對健康與病痛的理念不同,必然在防治疾病的方法手段上也是不同。中醫是治人:偏重於人的體質、注重人的感受。西醫治病:偏重於消滅檢查到的病灶、細菌。換句話說,中醫是全面調查病人得病前後的體質、關注病人的身心感受,針對人的不同體質,通過綠色療法或自然療法調護養生,提高免疫力(正氣)來防治疾病。西醫主要是通過儀器檢查發現病灶、細菌病毒,以殺死疾病的病灶為要務,有細菌就殺,有炎症就消炎,有腫塊就切除,心臟血管堵住就放支架重新開通。下面用案例來比較中西醫治療病痛的方法。
1995年曾治癒一例被某醫科大學診斷為胸膜炎的病人。據病人口述,前段時間代表公司到日本參展時感冒咳嗽起病的,當時以為是普通的感冒,回國後咳嗽越來越厲害並胸痛,到某醫科大學就診檢查,發現胸積液,診斷為胸膜炎,當然認為病因是感染了結核桿菌,給服抗癆藥2個多月,仍咳嗽,有胸積液。我詢問病人得病前的健康狀況,說以前有慢性消化性潰瘍、常有胃脹胃痛、大便偏溏(不成形),容易感冒等病史,顯然這是脾肺兩虛的體質。脾為後天之本,生化氣血之源,脾虛氣血化源不足以養肺氣則肺氣虛而肺臟容易染病。中醫按脾肺氣虛的體質給服中藥“加味歸脾湯”,戒吃寒涼生冷,期間沒有抽胸水,連續治療4周,病人咳嗽诸症緩解,到醫科大學複查胸水也消失了。當時醫科大學的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所用的中藥既不是治肺(病),也沒有抗結核桿菌(殺菌)作用,但能把炎症和積液消除而病痛緩解。這種治療大法,中醫叫“培土生金”,“土”指脾胃,“金”指肺,即用補氣健脾藥培補脾胃,使脾胃更好的生化氣血供養肺,提高肺的自身免疫功能,從而消除病邪。這充分顯示出中醫治人、調理人的體質比西醫用殺滅病灶的治病方法更為有效。
現在大多數人對疾病的認識,都是從已病層次去認識。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處於診斷已病的階段,對於未病、尚未形成的病,或亞健康狀態,現代醫學的檢查診斷還無能為力。現代醫學的缺陷,這正是中醫的體質學治人的長處,不但治已病,還能治未病,預防疾病。有人說,現代醫學的診斷已到了基因水準,檢查嬰兒,甚至胎兒的基因,就能發現將來的疾病,應該是知未病了。但是,在現代醫學對許多疾病的治療還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就算是知未病也是無能為力的。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中醫用治未病的方法,如果在病人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為之治療,就有可能使這個病人不會發生心肌梗塞,乃至根本不發生冠心病。西醫是發生了心肌梗塞以後才去救治,是治已病,而中醫是使它不發生,是治未病。這樣一比較,中醫治療對社會、國家、家庭更有利。
有一個治未病的例子。我於07年7月在香港某大學任教授時,臨證診治一例自發性氣胸病人。是某大學一個學生,在我治療前已病發3年,先後4次復發,到診時是無症狀的氣胸緩解期,為求病不再復發,要求中醫為他調理。中醫《內經》病機十九條說:“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自發性氣胸病人症狀主要是呼吸困難,相當於是肺氣郁閉,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肺屬金,土能生金,故用六君子湯合升降散加味治療,6劑。09年10月因感冒來求治,說自服藥後2年多未再發病,精神體力明顯改善。什麼道理呢?六君子湯能“培土生金”,因肺主肅降,以升降散調理肺的升降功能。
莫愚中醫館: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廣東省名中醫坐诊